久热国产手机免费视频,国产精品日产欧美,制服肉丝袜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精品日韩中文字幕

赤水獨竹漂:現代一葦渡江

赤水獨竹漂:現代一葦渡江

來源:中國日報網 2024-08-30 19:5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貴州赤水支流大同河上,20歲的熊彬站在漂浮河面的一根粗竹竿上,吹奏著苗族的蘆笙。

在貴州北部的大同古鎮,這樣的場景已屢見不鮮,熊彬和年輕的村民們在周末或節假日為游客表演。

獨竹漂起源于貴州北部,要求練習者站立或坐在通常長 7.5 至 8 米的竹竿上,同時使用長達 4.5 米的較細竹條保持平衡。

除了保持平衡,熊彬通常還站在竹子上吹奏蘆笙。

熊彬介紹道:“為增加這項傳統技藝的吸引力,我們將吹奏蘆笙和獨竹漂表演結合在一起,以漂促游?!?/p>

2011 年,在第九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運動會上,這項非同尋常的民間技藝被列為比賽項目,并于 2021 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熊彬說,在赤水河地區,竹子覆蓋了群山,人們習慣踩著竹竿過河。

他說:“以前,我們鄉鎮的交通主要依靠河道,因為道路不是很方便?!?/p>

獨竹漂起源于水上交通運輸,將竹子通過河流運往周邊的四川省和重慶市。人們用小竹條將竹子綁在一起,做成竹筏,然后順流而下。熊彬說,但麻煩在于竹筏很容易散排。

熊彬表示,正因如此,人們需要頻繁地來回跳躍,用劃桿拉回散失的竹子。經過日復一日的練習,他們就能熟練地在竹子上沿河漂流了。

竹子必須是楠竹,這種竹子浮力更大,使用壽命更長。熊彬說,楠竹更粗,生長得更直,因此產生的阻力更小,可以更快地行進,而且在河里可以解開捆綁進行運輸。

“我第一次看到獨竹漂時就覺得非常有趣。”熊彬說,2018 年他便開始練習獨竹漂。

獨竹漂的練習依賴于平衡,因為每根竹子的彎曲程度不同,因此找到平衡點至關重要。

近年來,由于當地政府加大了獨竹漂的推廣力度,獨竹漂在年輕人中越來越受歡迎。

熊彬說:“我們每年都會舉辦培訓班,讓有興趣的年輕人來學習獨竹漂?!?/p>

熊彬是彭剛帶領的獨竹漂團隊中的一員,彭剛有近四十年的獨竹漂經驗。

彭剛今年54歲,從小在赤水河畔長大,他對赤水河擁有很深的感情,同時對獨竹漂有著濃厚的興趣。

“獨竹漂是我從小就經??吹降木跋?,因為村民們都是踩著竹子過河的?!迸韯傉f,他開始模仿長輩們在漂浮的竹子上跳躍玩耍。

2009 年,彭剛加入了大同鎮成立的獨竹漂隊,從 5 月到 9 月,他每天都要在河里練習四五個小時。

他說,正劃、倒劃、轉身、撐桿、換桿……每一個在岸上簡簡單單的動作到了水面上,都對人的體力、耐力和平衡感要求非常高。

隨著時間的推移,彭剛技藝變得爐火純青,逐漸成為獨竹漂這項傳統技藝的傳承人。

他說:“培養興趣非常重要。之后便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反復練習才能熟練掌握?!?/p>

2021 年,受年齡和身體傷病影響,彭剛不得不退居“幕后”,從水上回到陸地,他又忙碌在培養年輕一代獨竹漂接班人的重任上。

他說:“雖然我不能再劃了,但我會帶領好這個團隊,把獨竹漂傳承給年輕人?!?/p>

多年來,彭剛已經教會了他的團隊一套完整的獨竹漂表演,其中包含了 20 個平衡動作。

作為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表演項目,獨竹漂在節假日和大型活動中為游客表演,并多次在全國各地演出。

彭剛認為,對于獨竹漂,需要保持一種“玩”的心態 -- 這樣的心態對培養年輕人有重要作用。

“只有那些真正熱愛它并愿意嘗試的人才能堅持下去,提高自己的技能,”他說。

現在,他擔心的不是獨竹漂的技能水平,而是如何將傳統技藝傳承下去。

“我真的習慣了在河里玩竹取樂,應該鼓勵正在接受訓練的年輕人這樣做。”

在彭剛的團隊里,訓練沒有固定的時間表。天氣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他們就會進行獨竹漂訓練,他的團隊包括十幾個當地的年輕人,其中有兩名是女性。

26 歲的隊員羅慶從小學就開始練習。他說:“看別人漂行水上真的很刺激、很有趣,所以我慢慢學會了獨竹漂?!?/p>

因為他不會游泳,所以學習過程并不容易?!拔疑踔翢o法站在竹子上,更不用說平衡了。一開始我經常掉進水里,”羅慶補充道。

家人的支持鼓勵著羅慶堅持下去?!拔业母改阜浅VС治?,他們鼓勵我利用業余時間學習”。

他是免費學習的?!芭砝蠋煼浅X撠?,他教我們如何站在竹子上,如何讓竹子動起來,以及如何平衡我們對這項運動的態度,”他說。

“如果你真的想成為獨竹漂高手,需要花很多時間去學習,所以你必須非常有耐心?!?/p>

經過了十多年的練習,羅慶目前在大同古鎮為游客表演,大同因其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旅游項目而成為熱門旅游目的地。

大同古鎮歷來是貴州和四川之間重要的內河貿易港口。由于竹子資源豐富,這里的竹編也很有名,成為了貴州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們為游客表演的收入并不高,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熱愛,我們希望向更多人展示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羅慶說。

經過多年的獨竹漂學習,羅慶決定鼓勵女兒長大后也學習獨竹漂。

“就像我的父母一樣,我也想讓我的女兒學習獨竹漂。畢竟,這是我們祖先留下的遺產,”他說。(記者 邱銓林 編譯 汪慧 楊旭彤)

原文見8月30日中國日報旗艦版、香港版17版,海外版9版。

英文鏈接:

https://enapp.chinadaily.com.cn/a/202408/30/AP66d11046a310256cbefbe072.html

中國日報版面截圖

【責任編輯:于涵】
中國日報網版權說明: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日報網:XXX(署名)”,除與中國日報網簽署內容授權協議的網站外,其他任何網站或單位未經允許禁止轉載、使用,違者必究。如需使用,請與010-84883777聯系;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日報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
版權保護:本網登載的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多媒體資訊等)版權屬中國日報網(中報國際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獨家所有使用。 未經中國日報網事先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給中國日報網提意見:rx@chinadaily.com.cn
C財經客戶端 掃碼下載
Chinadaily-cn 中文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