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热国产手机免费视频,国产精品日产欧美,制服肉丝袜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精品日韩中文字幕

江蘇南京云錦研究所仿制西漢時期印花敷彩紗直裾絲綿袍——古法造古衣 保護欣賞兩相宜(遼闊的大地 多彩的非遺)

受文物收藏單位湖南博物院的委托,江蘇南京云錦研究所歷時兩年,完成了一件西漢時期印花敷彩紗直裾絲綿袍的仿制工作。文物既要保護,又要展示和研究,用古法對文物進行仿制,是兼顧保護與展示的一種方式。

江蘇南京云錦研究所仿制西漢時期印花敷彩紗直裾絲綿袍——古法造古衣 保護欣賞兩相宜(遼闊的大地 多彩的非遺)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024-08-21 10:43
2024-08-21 10:4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南京云錦研究所文物修復部主任楊冀元(右一)在湖南博物院交付復制品。

印花敷彩紗直裾絲綿袍原件與復制品對比圖。

以上圖片均為南京云錦研究所提供

核心閱讀

素紗輕薄,紋樣細小而精致,視覺效果高度逼真……受文物收藏單位湖南博物院的委托,江蘇南京云錦研究所歷時兩年,完成了一件西漢時期印花敷彩紗直裾絲綿袍的仿制工作。文物既要保護,又要展示和研究,用古法對文物進行仿制,是兼顧保護與展示的一種方式。南京云錦研究所開展的這項工作,將讓普通觀眾也有機會一睹珍貴文物的精美復制品。

灰色的枝蔓、黑色的花蕊、白色的花苞……細小而精致的圖案,通過印花加彩繪的方式,呈現在一件輕薄的絲織品上——這件印花敷彩紗直裾絲綿袍,1972年出土于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一號漢墓,是迄今我國出土的最早的“畫衣”之一。受湖南博物院委托,江蘇南京云錦研究所歷時兩年完成了這件“畫衣”的仿制工作。

“文物既要保護,又要展示和研究。用古法對文物進行仿制,是兼顧保護與展示的一種方式。”南京云錦研究所文物修復部主任楊冀元介紹,從目前的技術條件來看,無論保護條件有多么完善,部分文物必然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出現自然氧化等問題,因此搶救性復制勢在必行。

印花敷彩紗直裾絲綿袍所用面料為印花敷彩紗,里、袖、領、緣為絹,內絮絲綿,是一件印花與彩繪相結合的絲織品,反映出漢代高超的印繪加工技術。湖南博物院為何委托南京云錦研究所進行仿制?這要從國家級非遺云錦說起。

“云錦是中國傳統絲織工藝品,因色澤燦若云霞而得名,已有1600多年歷史。西漢時期的絲織品可以看成是云錦的‘祖先’。”楊冀元介紹,南京云錦研究所在中國傳統絲織品的紡織技術上,具有豐富的技術儲備和經驗。

記者通過仿制小樣看到,這件衣服上有兩處最能體現制作工藝之精妙:一是極為輕薄的素紗——原材料中,9000米長的蠶絲線重量不到11克;二是在如此輕薄的面料上繪制細小紋樣,且使用了印花和彩繪兩種方法,一層一層疊加而成。

仿制印花敷彩紗直裾絲綿袍這樣珍貴的文物,工作難度不小,第一個難關就是織造。南京云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市級傳承人楊建順說:“這臺織機上,縱向排列的經線,每厘米有52到56根,橫向排列的緯線,1厘米有50根。”織機的“札札”聲響起,楊建順左右手同時操作,梭子在兩手之間劃出一條拋物線,細細的絲頭就被拋到了另一邊——這叫“拋梭”。每拋一次,他雙手一起發力向下壓——這叫“打緯”,即控制每根絲線的距離,這是織造中的重要步驟。

“經緯線交織的密度和手感有關,如果按壓力度太大,絲織品就會打得過緊,如果按壓力度不夠,又會打得過松。”楊建順邊比劃邊介紹,這項復制任務有點特殊:目前機器織不出這樣又細又薄的紗,只能靠人工織造。他帶著兩名織工在機房里,光練習手感就花了兩三個月,直到一下子打下去,橫向排列的緯線正好1厘米50根線。

“我們還搞了個小發明呢!”楊建順說,織造過程中,緯線繃得太緊就容易斷裂,太松又不好織。于是,他們將一個小齒輪放在織機上,單獨調節緯線的張力,使之始終保持合適的角度。

花了大半年時間,織工團隊先后交出了十幾個版本的小樣,直到在視覺和觸感兩方面都非常貼近文物原樣,才開始下一步織大樣的工作。

與此同時,楊冀元帶領的印花團隊也沒閑著,他們一次次前往湖南博物院,用文物顯微鏡仔細觀察絲綿袍。

“這件印花敷彩紗直裾絲綿袍,總體色調是絳紅色,花紋共有7層顏色,都是通過印花和手繪一層一層疊加而成。”楊冀元介紹,他們采集了枝蔓、花蕊、花苞等紋樣的面積、分布位置、層次關系與不同著色,其中有規則的圖案來自印染,無規則的細節則源于手繪。

復制文物時,要在素紗上使用印花工藝描繪出7層色彩圖案,是極其困難的事情。“我們在白紙上寫字十分暢快,在餐巾紙上寫字就會磕磕絆絆。想象一下,在只有餐巾紙1/3厚度的輕薄素紗上寫字,會是什么感受?”楊冀元介紹,團隊仿照雕版印刷術,在橡膠板上雕刻紋樣,分出印染和手繪的層次,再套印不同顏色。

在顏料配比上,團隊曾嘗試直接在素紗上印花、手繪,但效果不理想。他們買來各種礦物顏料,嘗試牛皮膠、礦物粉和水的配比,終于配出最佳比例,讓不同顏色疊加后的效果和文物幾乎沒有色差。

但問題還是來了。盡管仿制已經做到“逼真”,看上去卻仍然“不像”。“仔細看就會發現,在原紋樣的背景中,有一層線條流暢又分明的深色輪廓——也許是當時的工藝效果,也許是時間流逝帶來的暈染效果。”在楊冀元看來,這是本次仿制的最大技術挑戰。

為使仿制品在視覺上與文物更接近,還需要讓其呈現出歷史的陳舊感。于是,團隊又疊加了第八層——在仿制品上畫一層特別的色暈。色暈效果通過在植物顏料中加入一定的魚鰾膠而形成。添加的比例是多少?只能一次次反復嘗試。“如果膠水太多,會堵住網孔,讓絲織品失去靈動感;如果膠水太少,又無法形成流暢分明的輪廓。”楊冀元介紹,經過四五十次的配比例、做小樣、再改進,終于讓顏料能滲透纖維又不會堵塞網孔,仿制品也在視覺上和文物高度相似。

目前,南京云錦研究所文物修復團隊已完成直裾素紗單衣、曲裾素紗單衣、朱紅菱紋羅絲綿袍、黃褐絹地“長壽繡”枕頭、羽毛貼花絹等馬王堆漢墓出土絲織品的仿制工作。眼下,他們正在進行絹地“長壽繡”絲綿袍的仿制工作,預計將在今年底完成。屆時,觀眾也將有機會在各地展陳中,一睹珍貴文物的精美復制品。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21日 12 版)

(本報記者姚雪青)

【責任編輯:程爾凡】
中國日報網版權說明: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日報網:XXX(署名)”,除與中國日報網簽署內容授權協議的網站外,其他任何網站或單位未經允許禁止轉載、使用,違者必究。如需使用,請與010-84883777聯系;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日報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
版權保護:本網登載的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多媒體資訊等)版權屬中國日報網(中報國際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獨家所有使用。 未經中國日報網事先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給中國日報網提意見: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