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热国产手机免费视频,国产精品日产欧美,制服肉丝袜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精品日韩中文字幕

守正創新,展現思政課新氣象新作為

來源:光明日報
2024-06-11 08:2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統一,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五年后的今天,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作出“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的重要指示。新時代新征程上,思政課建設面臨新形勢新任務,要求我們始終堅持守正創新,在傳守正創新之道、育守正創新之人、循守正創新之則、強守正創新之能上全面發力、一體推進,展現思政課建設的新氣象新作為。

1、傳守正創新之道

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主題主線就是講好守正創新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守正創新的中國實踐。

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在守正創新中產生了一系列重大理論成果并永葆理論的青春活力。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作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守魂脈、傳承根脈,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使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和時代性在當代中國得到了充分彰顯。思政課要用科學理論培養人,就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講清楚、講透徹,堅持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

在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時代化新成果的指導下,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我們這個古老的東方大國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發展奇跡。從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到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前進的每一步,都充分檢驗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引領中華民族成功走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康莊大道。新時代守正創新的偉大實踐和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為思政課提供了最為鮮活有力的內容支撐。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以新時代偉大實踐和偉大成就為事實支撐,理實結合、宏微并重,講好理論、歷史、成就、故事、細節,是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促進黨的創新理論最新成果入腦入心入行的必由之路。

2、育守正創新之人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的最終目的,就是緊扣新時代新征程教育使命,努力培養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蒙以養正,圣功也。面對處于人生成長關鍵期的青少年,思政課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教給他們正確的思想,引導他們堅持真理、堅守理想,恪守正義、遵循正道,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堅持真理,要求青少年一代全面掌握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自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堅守理想,要求青少年一代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在以史為鑒、察往知來中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恪守正義,要求青少年一代自覺接受黨的初心使命召喚,將熱愛祖國作為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中錘煉大德。遵循正道,要求青少年一代積極跟隨黨的光輝旗幟指引,用黨的優良傳統塑造自身,把實現個人價值同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將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面臨著全新的時代境遇、全新的歷史任務,沒有現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經驗。這就決定了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既要有守正的堅定和正氣,也要有創新創造的能力和銳氣。作為面向大中小各學段全體學生開設的課程,思政課在推動創新人才培養方面責無旁貸、大有可為。思政課應全面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全面深化改革、矢志推進創新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深入闡釋創新創造對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深遠意義,深刻剖析創新人才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的支撐作用,積極引導青少年一代增強創新責任感、提升創新思維、強化創新能力,利用所學所知為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貢獻力量。以“守正”奠定人才成長發展的穩固基石,以“創新”為人才成長發展注入生機活力,是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培養思想政治素質過硬、勇于善于創新創造的青少年一代的必由之路。

3、循守正創新之則

思政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在創新中提高。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要求思政課必須將“守正創新”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始終堅守本正要求、持續深化改革創新。

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對思政課建設都作出過重要部署。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改革創新是時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躍的群體,思政課建設要向改革創新要活力。”向改革創新要活力,要求思政課教育教學必須提升創新意識、樹立創新理念,以新的內容、新的話語方式傳播新思想、新理論,適應和運用新技術、新方法構建思政課的新形態。向改革創新要活力,要求思政課建設敢于在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上“破舊立新”,健全突出教學優先的評價體系,完善以育人實效為導向的激勵機制,鼓勵開展與思政課教育教學密切相關的研究工作,克服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等弊端。向改革創新要活力,要求深入推進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持續推動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相結合,力促思政教育在加強協同合作和接觸社會現實中增強創新活力,讓銳意改革創新在思政教育領域蔚然成風。

對于思政課教育教學而言,拋開“守正”的創新,是無“根”無“魂”的創新,不可能真正實現內涵式發展。思政課教育教學的改革創新,要始終建立在堅持黨的領導、馬克思主義的指導、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基礎上;要始終植根中國大地、立足中國實際,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力量根基;要始終遵循學生認知發展規律、思政課建設規律、思想政治教育規律,按照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原則開展教育教學工作;要始終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戰略屬性、民生屬性,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高度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以本正要求為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明確立場和方向,以改革創新打破思政課教育教學中的一切故步自封、墨守成規,是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的必由之路。

4、強守正創新之能

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思政課傳守正創新之道、育守正創新之人、循守正創新之則的落實,都與思政課教師的素質能力密切相關。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重要前提就在于思政課教師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不斷提升守正創新的能力。

提升思政課教師守正創新的能力,要求思政課教師筑牢根基,持續增強思想政治素質和師德修養。思政課教師信仰信念信心的堅定性、對所講內容的認同程度、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底氣大小、自身的道德素質等,對學生能否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馬克思主義,能否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等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因此,思政課教師必須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深刻領會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中國共產黨的創新理論和實踐探索,自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以理論上的清醒確保政治上的堅定;必須善于從政治上看問題,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堅定職業認同感、榮譽感、責任感,做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的典范、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的典范;必須恪守師德師風第一標準,厚植家國情懷、傳道情懷、仁愛情懷,自覺弘揚和踐行教育家精神,表里如一、知行合一、修身修為、以身作則,做學生為學為人的表率。

提升思政課教師守正創新的能力,還要求思政課教師持續增強問題意識、擴大知識視野,不斷夯實業務根底。問題是創新的起點,思政課面臨著很多值得研究和亟待解決的新問題。思政課教師要善于回應和解答學生關注的、有疑惑的問題,善于發現、研究和解決教育教學、學生成長中出現的新問題、真問題,善于揭示思政課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新趨勢、新規律。思政課教師必須有過硬的業務根底,唯有在不斷學習中透徹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經”,練就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看家本領”,同時廣泛涉獵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以及自然科學的經典理論和最新成果,思政課教師才有可能融通古今中西、活用縱橫比較,從而在多元多樣多變中立主導、謀共識、定方向,以自身之“通透”,帶學生進入“澄明之境”。強化思政課教師守正創新能力,提高思政課教師綜合素質,是思政課教師既能做好“經師”,又能做好“人師”,真正擔當起“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時代重任、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的必由之路。

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是一項意義重大的艱巨任務。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堅定信心、形成合力,把守正創新的立場、觀點、方法融入思政課建設的各環節,在政治引導、價值塑造、主流意識形態傳導等方面充分展現思政課的擔當作為,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源源不斷的有生力量。

(作者:沈壯海,系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王蕓婷,系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舒靚】

為你推薦

換一批
中國日報網版權說明: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日報網:XXX(署名)”,除與中國日報網簽署內容授權協議的網站外,其他任何網站或單位未經允許禁止轉載、使用,違者必究。如需使用,請與010-84883777聯系;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日報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
版權保護:本網登載的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多媒體資訊等)版權屬中國日報網(中報國際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獨家所有使用。 未經中國日報網事先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給中國日報網提意見:rx@chinadaily.com.cn